2023年6月22日,端午節,上海覺群詩社接續古俗,在玉佛禪寺內舉行首屆端午詩歌節。除了吟唱詩詞的音樂會、詩詞擂臺、詩詞楹聯診所、制作香囊、結手繩、扇面DIY等活動外,復旦大學胡中行教授還在現場以“端午話屈原”為題開講,介紹端午習俗,談談屈原這個人物。本文為講座前半部分的錄音整理。
胡中行老師在講座現場清明、端午和中秋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。端午節是2008年與清明、中秋同時被國家定為法定節假日的?,F在我們有七個國定假日。這七個假日有個特點,就是傳統節日的比重大大增加。我們小時候的節日政治性特別強,勞動節、國慶節,還有元旦、春節,其中只有春節是傳統節日。而現在清明、端午和中秋的入選,大大增加了國定假中傳統節日的比重,振興傳統文化的意圖非常明確。我們中國不能像過去一樣,“打倒孔家店”,而是要有傳承。端午節又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審議并批準了列入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》的76個項目,中國占據22項,端午節、粵劇、書法、篆刻、剪紙等名列其中。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,這體現了端午節的特殊性和重要性。
我們現在對節日有誤解和異化,把所有節日都變成了旅游節。比如我和朋友在端午節就聚不起來,一個到新疆去了,還有個去了別處。把節日當成旅游節,感覺這是一種異化。實際上我們對端午節的理解也是很膚淺的,只知道吃粽子、賽龍舟,你還能講出什么?雄黃、菖蒲、艾草,對吧?那么我們來看看,古代怎么過的?
【資料圖】
端午習俗是極為紛繁復雜的,絕非賽賽龍舟、吃吃粽子那么簡單。我們看明朝皇宮里面是怎么過端午節的。比如明代《酌中志略》所記當時的宮中端午習俗:“五月初一日起至初五日止,宮眷內臣穿五毒艾虎補子(貼于官服前胸后背的圖案織物)蟒衣。門兩旁安菖蒲、艾盆。門上懸掛吊屏,上畫天師或仙子仙女執劍降五毒故事,如年節(春節)之門神焉。懸一月方撤也?!?/p>
他是五月初一一直到初五,也就是端午節正式的前面五天就開始了?!皩m眷內臣”,就是妃子、宮女、太監們,他們要穿什么呢?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,也就是在胸口要貼一個圖案。五毒,就是五種毒蟲。蟒衣,也是相當于龍袍?!伴T兩旁安菖蒲、艾盆,門上懸掛吊屏”,就是掛一個吊屏在門上,上面畫的是什么呢?是道教的張天師,或者仙子、仙女拿寶劍降五毒的故事。這就像過春節的時候門口掛的門神。中國的門神是哪兩個人?秦瓊和尉遲恭?!皯乙辉路匠贰?,就是端午節時這個屏風要掛一個月。
《古今圖書集成》說到端午,竟列舉了60個州縣的不同習俗,涉及從北到南十個省份??梢姸宋缌曀资俏寤ò碎T,非常多的,我們不要認為一到端午就只是吃粽子。
詩歌節現場的楹聯書寫與扇面題詞名稱的由來端午的“端”是什么意思?就是開始的意思,端,開端。因此“端五”就是“初五”。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“午”月,所以“端五”就演變成了“端午”。原來的“端五”,是指每個月開始的第五天。
大家可能沒想到,端午實際上是個不好的日子。古代把農歷五月叫做毒月,把五月五號叫做惡日,這一天是要格外小心,所以我們不要祝端午愉快,要祝端午健康,因為這是個關于健康的、衛生的節日。
在先秦時代,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,五日是惡日,相傳這天五毒并出。據《禮記》,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。端午跟蘭花有密切的關系,開始的時候就是用蘭花來洗澡,有消毒的作用。所以,端午的第一個習俗,就是洗澡,而且是洗蘭花澡?!秴问洗呵铩氛f人們在五月要禁欲、齋戒?!断男≌飞险f:“此日蓄藥,以蠲除毒氣?!薄洞蟠鞫Y》:“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”,以浴驅邪。
端午要排毒,所以在這一天,掛菖蒲、艾葉驅鬼,熏蒼術、白芷,喝雄黃酒,避疫。驅鬼和避疫,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。因此在端午節,我們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衛生、抗疫。
不吉的傳說
認為端午節不吉利,這個傳說非常多?!讹L俗通》佚文:“俗說五月五日生子,男害父,女害母?!蔽逶挛迦詹荒苌⒆拥?,五月五日生的人,男的要害他的父親的,女的要害他的母親。
《論衡》記述:“諱舉正月、五月子;以正月、五月子殺父與母,不得舉也?!焙⒆诱律帐遣患?,五月也是不吉利的。尤其正月初一?!耙哉?、五月子殺父與母,不得舉也?!迸e,就是養,不能養五月五日生的孩子。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,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“鎮惡”。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,從小寄養在宮外。他是個王子,要到外面農村里面去養大,然后再回來??梢?,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,是普遍現象。
《史記》里面有段很有名的故事,講的是孟嘗君。孟嘗君是田嬰的兒子,也是齊國的一個貴族、宰相。田嬰有四十多個兒子,他有個小老婆,也就是妾,生了個孩子就是后來的孟嘗君,名字叫田文。這個孩子是五月五日生的,出生后田嬰就對他的小老婆說,“勿舉也”,不要把他養大,意思是把他弄死算了。但是他的媽媽不舍得,就偷偷地把他養大了。養大以后,他的媽想要認祖歸宗,通過自己的兄弟把這個孩子帶到他的父親田嬰那里。田嬰大怒,他說我不是叫你弄死他嗎?你為什么養得這么大?孟嘗君雖然年幼,也是很有才能的,他就磕頭,一邊磕頭一邊勸說父親。田嬰說,五月生的孩子啊,如果長到跟門一樣高,這樣是不利于父母的,就很危險,是要殺父母的。孟嘗君說,“人生受命于天乎?將受命于戶邪”,挑戰他的父親,一個人是由天決定命運呢,還是由門來決定命運?田嬰說不出話。孟嘗君又說,如果一定是受命于天,那么你也沒什么好擔憂的,天要我怎么樣就怎么樣;如果說受命于門的話,那么你把門抬高就可以了,我長不到這么高,不會殺你的,你不要緊張。最后他的父親就說:“子休矣”,你算了吧。我就不殺你了。孟嘗君就留下來,后來做了四十年的宰相,而且是善始善終。孟嘗君的生平就說明了,五月五日不吉利的說法是一種迷信。
跟端午相關的有三大名人,我們不要只知道屈原。其實比屈原早的有伍子胥,還有一個曹娥,是個孝女。伍子胥、屈原、曹娥,按照年代排序應該這么排。
流傳的民間習俗
我們來概括一下的話,大概是這樣一些:第一個是掛鐘馗像,為了驅鬼;第二個是掛菖蒲、艾草;第三個是薰蒼術、白芷;還有就是佩香囊、賽龍舟、蕩秋千,給小孩子涂雄黃,喝雄黃酒,吃咸蛋、粽子和時令鮮果。
賽龍舟這些是現在一般的習俗,我再介紹幾樣大家不大知道的習俗。第一個就是“躲端午”,這什么意思呢?就是五月五日,諸事多需避忌,因而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,也就是結婚以后的女孩子,端午那天要回娘家。這個習俗形成比較早,宋朝就開始了,陸游《豐歲》詩有“羊腔酒擔爭迎婦,遣鼓龍船共賽神”之句,這個“迎婦”,就是父母要把你女兒接回家去?!都尉嘎c志》亦記云:“已嫁之女召還過節?!庇?,《灤州志》:“女之新嫁者,于是月俱迎以歸?!钡诙€是“端午雨”。古代說端午節下雨是不吉利的。俗信:端午節下雨,不吉;反之則吉。此俗在宋代已經存在?!稓q時廣記》引《提要錄》云:“五月五日晴,人曝藥,歲無災。雨則鬼曝藥,人多病。此閩中諺語?!蔽逶挛迦?,如果晴天的話大家就會把家里的中藥材拿出來曬,“歲無災”,所以今年還是很吉利。晴呢是人曬藥,雨呢是鬼曝藥,鬼也要曬藥,則“人多病”,人類容易生病。
第三個是“吃五黃”。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“五黃”的習俗,五黃是指黃瓜、黃鱔、黃魚、咸鴨蛋黃、雄黃,這五樣東西。
三大要義
我曾在報紙上發表過一篇文章,談到了端午節,認為端午節有三大要義,一個就是衛生,一個就是愛國,一個就是孝道。
端午節的第一要義是衛生。端午作為節日,起源很早,《禮記》認為,端午節應該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??梢姀闹艽_始,此日即為不潔不吉之日,既不干凈又不吉利的節日。為什么說它是不潔不吉呢?原因就是“五毒并出”。到底哪五毒,有各種說法。但是五毒通常的說法就是以下五個:一個是蛇,特別是青蛇,以及蝎、蜈蚣、蜘蛛、蟾蜍。
端午節形成的時間早于屈原,所以說,端午節是為紀念屈原而設的說法是不可靠的。相反,很有可能是屈原選擇了這樣一個不潔不吉之日自殺。自殺不能挑好日子,在好日子自殺總是不大協調,總得挑個惡日去自殺。屈原很可能也是這樣。
吃粽子實際上跟屈原也沒有關系,也是早于屈原。最早的粽子大家應該知道是用烏龜的肉做的,是龜肉粽。這是有記載的,《風俗通義》講了粽子的起源及其含義:“先節一日”,就是端午節的前一天,“以菰葉”,就是茭白的葉子,“裹粘米栗棗,以灰汁煮,令熟。節日又煮肥龜,令極熟”,煮爛,然后加各種調味品。那么叫做什么呢?叫“葅龜粘米”?!叭{龜粘米”就是粽子的第一個稱呼,是粽子最早的名字,后來也叫粽子、角黍。這種早期的“龜肉粽”是含有健康的意思的,龜壽,龜令壽。
粽子古人把端午定為不潔之日,應該說是有一定道理的。因為端午前后,氣候潮濕炎熱,百蟲迅速生長,于是毒氣上升,疫病流行。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斗爭的過程中,發現懸掛菖蒲、喝飲雄黃、佩戴香囊能夠驅邪解毒,于是成為端午的重要內容,其中有醫學的道理在。所以我曾經提出過一個主張,建議大家在端午那天不要去旅游,就在家里好好地搞大掃除,形成全國范圍的大掃除,把端午節過成“衛生節”,這是非常有意義的。端午節的第二要義就是愛國。說到端午,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屈原,賽龍舟是為了屈原,吃粽子也是為了屈原。盡管作為歷史,這些說法并不可靠,但是人們還是愿意這么說。這是一種令人欣喜的現象,為什么?說明一位愛國者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超時代的。大家都喜歡屈原,而且屈原的地位至高無上。1952年,屈原成為中國第一個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名人的人——李白、杜甫都沒有。從文化上講,中國歷史上的文化高峰很多,蘇東坡是高峰,曹雪芹是高峰,但是頂峰有幾個?——高峰和頂峰不一樣。我們說文化頂峰有三座:屈原、司馬遷、杜甫,也就是屈賦、遷文、杜詩。所以我們說屈原很偉大。那么,屈原偉大在哪里?不單單是他的《離騷》,不單單是他的《楚辭》,還有浸透在里面的愛國精神。
第三個是孝道。與端午節有關的古人除了屈原,還有兩位,伍子胥和曹娥。伍子胥這個人比較復雜,我們就不說了,重要的是曹娥,她是一位孝女。她的事跡感天動地,我們看《曹娥碑》講到什么呢?孝女曹娥,出生地是浙江上虞,她的祖先跟周王是同姓同祖。她的父親原來是個巫?!鬃>褪悄械?,女的叫巫婆。在漢安二年的五月五日去迎接江神伍子胥的時候,曹娥的父親掉到水里去了,一直找不到他的尸體。當時曹娥只有十四歲,她就整天在江邊哭,叫她父親的名字。到了第十七天,看到父親沒有希望回來了,她就投江而死。又過了五天,她居然抱著她父親的尸體一起浮上來。自宋代以來,歷代政府對曹娥都曾大事褒揚。但是,現在學術界有一位民俗學家卻說,十四歲的曹娥還是未成年人,雖然孝心可嘉,但投江的行為不值得提倡。其實,他是把故事中“孝”的精神給忽略掉了。我們要倡導的是行為背后的孝道精神。褒揚曹娥,并不是提倡你去投江,但是孝道精神應該記住。
(本文來自澎湃新聞,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“澎湃新聞”APP)